最近有很多电商卖家问我,做淘宝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
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,毕竟逻辑也分很多种。
例如流量的逻辑、价格的逻辑、从上架到打出爆款的逻辑,甚至还有爆款权重的逻辑等等。
如果从分类角度看,很容易把自己绕晕。
所以大家干脆删繁就简、把握住大方向。
逻辑的种类固然繁多,但归结起来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教我们一件事:
如何挣钱,如何多挣钱,如何多且持续地挣钱。
可以说,逻辑类似于方法论,它指引我们如何盈利。
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,方法论与盈利互为因果,要想得到结果,中间还要有执行的过程。
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完整的运营体系。
只有“方法论+运营体系”双重发力,我们才能无限接近盈利的彼岸。
理解用户
那运营体系又该如何建立呢?今天就花点篇幅跟大家聊聊这件事。
简单讲,建立运营体系要做到两点。对用户有深刻的理解以及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。
深刻理解用户有多重要?给大家举个真实案例。
我们之前遇到过这样一位卖家,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。
“我50多了,店铺做到7层级,但是直通车怎么都开不好,要不要给别人托管?”
我当时就问他:“你做什么品类的?”
他说:“文房四宝”
我说:你能做好,是不是因为你自己就是用户?
他说:“是的”。
然后,我和他说:“那我不建议你直通车托管。”
“这么说原因很简单,因为你能做好这个类目,是因为你比对手更懂用户。
知道用户搜索的每个关键词,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。
如果你找的托管不懂用户,只会技术,未必能行。
因为你看你的同行,会开直通车的大有人在,他们也没像你一样,做到7层级。”
表面看来,这些都是思维模式和技术的成功,但背后的本质,是看你是否懂用户。
推的款用户不喜欢,所以转化差。拍出来的图,不符合用户审美,所以点击率差。
在这位大叔身上发生的事,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
真正能降低试错成本的核心,不是什么提高点击率,转化率的技巧,而是对用户的深刻理解。
记得乔布斯说过:“ 让我来告诉用户,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手机 ”。
能做到这点,一定是因为乔布斯不仅了解用户,而且比用户更超前。
当你能做到这点,技巧层面的点击率,加购率和转化率,就很难做不好。
当然了,要真正要做到这点,单靠思维的顿悟恐怕也不够。
你要想清楚地看到你的顾客,还需要你自己和你团队中大部分人,本身就是你的用户。
图片
毕竟好的卖家,往往都是从买家开始,发现市面的产品,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的问题。
才一怒之下,自己挽起袖子做卖家,然后莫名其妙就成功了。
总之想要成为一个顶级的类目运营操盘手,不是上来先去研究什么商业模式,定位。
而是,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顾客,先去买东西。
大部分时间都应该用在用户身上,而不是每天补几单,做什么推广上面。
寻找产品
综上,给大家做个归纳:
企业最大的成本,是试错成本,而大部分的试错成本,是源于你不懂用户。
如果你真的不懂,那该如何改进?
第一步,立刻就能做的,就是每天工作的大部分时间,都用来和顾客1对1交流。
给差评的顾客问他们哪里不满意,给好评的顾客,问他们觉得哪里好。
第二步,是建立“用户群”。
在和顾客沟通当中,把特别懂的买家意见领袖找出来,建一个福利群。
普通顾客给的意见,可能有自己的局限性,有的能听,有的可能没什么价值。
但是一群意见领袖的看法,对我们卖家价值就非常高。
第三步,未来一定要做到的,是通过招聘,让公司的大部分员工变成产品的顾客。
即使有了“用户群”,他们的意见只能影响我们少数决策。而团队每天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,作出大量决策。
而真正能保证我们决策方向正确的,就是让做决策这帮人,本身就是顾客。
有术无道,止于术。只有运营技术的团队,做不大。
有道无术,术尚可求。
当你解决了企业运营的核心点,团队的大部分成员就是目标用户之后;
再去研究运营的细节,营销的玩法,运营和营销才能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价值。
关于搭建运营体系,说完用户层面,再来说说产品层面。
什么产品是适合做的?什么产品,有爆款的潜质?
说到爆款,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。
也正因此,我们不可能凭自己感觉来定,而是需要一个固定标准,来把它量化、数据化。
到这,就给大家普及一个衡量产品能否成为爆款的指标:加购率。
加购率定义:每100个访客,会有多少人把你产品加入购物车。
也就是说你能拿到流量,未必证明你产品好,可能只是因为你曝光量大。
产品访客数很多但加购不好,这样的产品就几乎没有做付费推广的意义。
相反,如果加购率高,则说明用户只要看到你、就想买你,那这样的产品才值得我们花更多心思。
盈利为王
不过这里也要提醒大家一点。
加购率达标,是不是这个产品一定会爆?不一定。
加购率达标,但是没有爆的产品,基本上问题只有一个“点击率”不达标。
所以接下来的最重要目标,就是提点击率。现在做爆款的过程,就是找出加购率好的款,提高它的点击率。
如此一来,懂用户同时又能准确找到有爆款潜质的产品,你才算有了一整套完整的运营体系。
做淘宝、做店铺就是为了盈利,今天分享的观点只是一些个人心得体会。
但除此之外,还有更高层级的店铺经营思维、理论等着大家去了解、去学习。
关注玺承资讯,学习更多电商干货知识!
本文为玺承电商资讯原创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ixun.xcect.com/dianshangganhuo/710.html